环球贸易广场写字楼租赁全攻略:交通便利、配套完善,为何成香港企业首选?
说到香港的天际线,环球贸易广场(International Commerce Centre, 简称ICC)几乎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它矗立在西九龙的门户位置,不仅是香港最高的建筑,更是这座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我第一次站在柯士甸站出口抬头望它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整栋大楼像一根银灰色的利剑直插云霄,夜晚灯光勾勒出的轮廓更是成了许多游客拍照打卡的背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商业地产的人,我觉得了解ICC,其实就是在理解香港高端写字楼市场的风向标。

这栋楼总高484米,共118层,自2010年全面启用以来就稳坐香港第一高楼的宝座。它位于九龙柯士甸道西1号,属于港铁九龙站与柯士甸站之间的上盖开发项目,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你从机场快线出来,一抬头就能看到它。整个建筑由新鸿基地产主导开发,和旁边的圆方商场、Union Square住宅群共同构成了一个集办公、购物、居住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这种“站城一体化”的设计,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显得尤为高效。
站在大楼底层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里不只是一个孤立的摩天大楼,而是整个西九龙交通枢纽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是去中环、尖沙咀还是过境深圳,交通都非常便捷。而且因为紧邻维多利亚港,高层办公室还能拥有无遮挡的海景视野,很多跨国企业正是冲着这一点选择入驻。我在跟几位租户聊天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选办公室不只是看空间,更看重的是形象和通达性。”而ICC恰好把这两点做到了极致。
在ICC租一间办公室,可不是随便找个中介打个电话那么简单。我自己陪朋友看过好几处写字楼,发现这里的租赁体系非常成熟,几乎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配置和用途。从低区的共享办公空间到高区的整层定制化总部,选择特别灵活。目前写字楼部分主要集中在3至100层之间,标准楼层面积约2万平方英尺(约1860平方米),但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分割或合并。我见过最小的租赁单位是半层,大约900多平米,适合中型科技公司或者区域办事处;而像普华永道这样的大型机构,则直接包下整层甚至跨楼层使用。
更让我觉得贴心的是,很多楼层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不同行业的使用习惯。比如中高层视野开阔、采光好,特别受金融、咨询类公司青睐;而靠近中庭和服务核心的低区楼层,则更适合需要频繁接待客户的服务型企业。物业管理方还会提供详细的平面图和承重数据,帮助技术类企业评估是否适合部署重型设备。有次我和一位IT公司的负责人去看70楼的一个单元,他们当场就拿激光测距仪测量了机房位置,效率非常高。
说到租金,ICC的价格自然不便宜,但它贵得有道理。目前市场平均租金大概在每平方英尺约70到90港元之间,具体要看楼层高度、视野和装修情况。举个例子,50楼以下带基础装修的单位可能70港元左右能拿下,而80楼以上能看到维港全景的精装空间,轻松突破90港元。这个价格放在全港对比,其实和中环IFC差不多,但优势在于新楼龄、更好的节能系统和更宽敞的公共区域。我认识的一家私募基金去年从金钟搬过来,算下来虽然单价略高,但员工满意度提升明显,通勤成本反而降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里的企业生态比想象中更丰富。除了常见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还有不少创意工作室、跨国科技分支和家族办公室悄悄入驻。物业对租户有一定筛选机制,确保整体形象统一,不会出现低端商业混杂的情况。安保方面做得也很到位,每层都有门禁刷卡系统,电梯需要目的楼层控制系统才能到达指定区域,隐私性和安全性都很强。有一次我去拜访朋友公司,连送外卖的小哥都被要求登记身份证件,可见管理之严格。
服务配套更是没得说。大楼有自己的商务中心,提供会议室租赁、翻译、打印甚至临时行政支持,特别适合短期项目团队。清洁和维修响应速度很快,据说物业团队24小时待命。中央空调和高速网络都是标配,而且支持企业个性化升级。我记得有家公司专门申请更换了抗蓝光照明系统,三天内就批下来了。这种灵活性在传统写字楼很少见。对于想要树立品牌形象又追求实际运营效率的企业来说,ICC确实是个很难拒绝的选择。
说到在ICC上班最爽的一点,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交通方便得不像话。以前我在中环上班,每天挤地铁像打仗一样,换乘两次还经常迟到。但自从朋友搬来环球贸易广场这边办公后,他几乎天天踩点进办公室,从不担心迟到。我好奇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就笑着带我走了一遍他的通勤路线——原来这里根本不用“赶”地铁,而是地铁直接通到楼下。
环球贸易广场的地下部分和港铁九龙站完全连通,你从A出口出来,顺着指示牌走不到两分钟,就能直接进入ICC的B2层商业区。下雨天都不用打伞,全程室内步行。而且九龙站是东涌线和西铁线的交汇点,往东可以直达香港站、中环,往西能去南昌、屯门,北上还能在红磡转车去罗湖或落马洲。我自己试过从太子站过来,全程不到十分钟,比去铜锣湾还快。更别说住在新界西的朋友了,坐西铁线一路直达,下了车就是办公室大门,简直像量身定制的通勤路线。
其实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站点——柯士甸站。它就在ICC旁边,步行三分钟就到,属于屯马线的一部分。这个站人少、干净、不拥挤,特别适合追求安静通勤体验的人。我有个做投行的朋友就专门选择从柯士甸进出,他说这里不像旺角或尖沙咀那么嘈杂,早上一出站就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两个地铁站夹着ICC,等于给了上班族双重选择:想热闹一点走九龙站,图清净就走柯士甸,灵活得很。

除了地铁,这里的公交接驳也安排得明明白白。B1层有专门的巴士和小巴上落客区,多条线路覆盖港岛、九龙和新界。我去过一次晚上加班到九点,结果发现还有城巴A21直达到机场,顺便还能在佐敦吃碗云吞面再回家。跨境出行更是便利,九龙站本身就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的连接枢纽,刷个身份证就能搭高铁去深圳北、广州南,最快十几分钟就过关了。我见过不少公司行政特意把客户会议安排在这栋楼,就是因为内地来的客人一下高铁,五分钟内就能走进会议室,连出租车都省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整个区域的步行系统。从ICC出发,通过空调走廊可以直接走到圆方商场、K11 MUSEA、甚至远一点的尖沙咀海滨花园。夏天四十度也不怕晒,冬天刮风也不用穿厚外套。有一次我和同事约在星光大道见面喝咖啡,我们从写字楼15楼的空中连廊一路走过去,沿途还能看维港景色,感觉不像在通勤,倒像是在逛景区。这种无缝连接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出行效率,也让日常工作多了点生活气息。
别看这些建筑之间距离不远,但如果没这些封闭式通道,光是过马路、等红绿灯、找入口就能耗掉十几分钟。而现在,无论是去吃饭、见客户、赶高铁还是下班逛街,全部可以在一个立体网络里完成。就连送文件都变得轻松——我记得有次帮朋友送合同到对面Union Square,全程走室内,一分钟搞定,外面下暴雨都没影响。这种细节上的周到,才是顶级商务区真正厉害的地方。
说到在环球贸易广场上班最让我安心的一点,不是那层高开阔的办公空间,也不是落地窗外的维港海景,而是楼下随时能解决一切生活需求的商业配套。以前在鲗鱼涌上班,中午想喝杯像样的咖啡都得排队十分钟,打印个文件要跑两条街。可在这里,从你走出电梯那一刻起,吃喝住行、商务接待、日常琐事,全都被安排得妥妥帖帖。
最夸张的就是脚底下这座“圆方”Elements商场。我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差点迷路——不是因为标识不清,而是因为它实在太大太全了。这里不像普通写字楼底下的便利店加快餐店组合,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生活方式集合体。LV、Gucci、Cartier这些一线大牌一字排开,但又不会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午休时间,同事可以先去Burberry买条领带,再去楼上日式料理店打包一份便当回办公室吃,全程不超过半小时。我自己最爱的是那家位于中庭的意大利餐厅,靠窗位置正对着喷泉,客户来了请吃饭有面子,自己一个人来吃也不尴尬。
圆方的设计很聪明,它把奢侈品、餐饮和生活服务穿插布局,不会让你觉得是在被迫消费。比如我想给妈妈挑件生日礼物,可以在DFS免税店逛完后,顺手在旁边的APM Monaco选个小巧的设计款首饰,最后到CitySuper买点进口食材带回家。整个过程就像在度假酒店里闲逛,完全没有传统商场那种压迫感。更别说还有像Uniqlo、MUJI这种大众品牌平衡节奏,让不同预算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有时候加班到晚上八点,我还会绕一圈再去Sephora买支口红提神,这种“顺便完成”的小确幸,才是现代职场人最需要的情绪价值。
除了购物,这里的餐饮选择丰富到离谱。光是地下两层就有超过五十家餐厅,从米其林推荐的粤菜馆到人均几十块的泰国街头小吃都能找到。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干脆把午餐当成灵感来源,每周换一家新店试菜,说不同的味道能激发不同的创意。他自己总结出一条规律:周一去日本拉面馆唤醒状态,周三靠越南河粉清理肠胃,周五一定要吃顿好的奖励自己——就在ICC B2层,他实现了这个“美食疗愈计划”。
而且这些餐厅的服务节奏完全匹配写字楼的工作节拍。早上八点,星巴克和Pacific Coffee已经挤满拿外带杯赶工的人;中午十二点整,各家取餐窗口排起长队,但出餐速度快得惊人;到了傍晚六点半,不少轻食沙拉店开始推限时折扣,专门吸引下班族。我见过最绝的是那家法式简餐,居然支持APP提前下单,等电梯的时间刚好够你去取餐。这种细节背后,是整个商业体对白领生活习惯的深度理解。
再往上走,就是ICC自身的高端配套资源了。隔壁的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不仅提供住宿,它的会议厅和宴会设施也对外开放。我们公司去年办年度发布会,就直接租用了酒店顶层的多功能厅——客户从高铁下来五分钟进会场,演讲结束还能在118楼的OZONE酒吧看夜景放松。那种“工作与体验无缝衔接”的感觉,别的地方真的做不到。我自己参与过几次小型董事会筹备,发现这里连同声传译设备、速记服务、投影调试都能一站式搞定,根本不用额外找外包团队。
更别提那些藏在角落里的便利服务。B3层有几家专业商务中心,提供临时办公室、邮件代收、签证材料打印等服务,特别适合自由职业者或短期来港的商务人士。有一次我们部门临时多来三位深圳同事,行政来不及订会议室,就直接在K11 ARTUS服务式公寓包了个共享办公间,当天就能用。旁边还有好几家银行分行,汇丰、中银、渣打全齐了,开账户、换外汇、处理跨境付款都不用出大楼。我记得有次财务急着付一笔美元款项,下午三点走进去,四点就办完了所有手续。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这种全方位便利带来的心理安全感。你知道无论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客户突然改期、打印机坏了、晚餐约错时间——只要下楼走几步,总能找到解决方案。这不是简单的“楼下有商场”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被精心编织过的城市生活网络。你在其中工作,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孤立的打工人,而是整个高效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每天通勤不再是消耗精力的过程,反而成了获取能量的机会。
站在环球贸易广场88层的观景台往外看,维多利亚港像一条流动的光带,把香港岛和九龙半岛连成一片璀璨的整体。每次来这儿吹风,我都忍不住想:这栋楼不只是西九龙最高的建筑,更像是一个正在发力的引擎,带动整个区域往上冲。过去几年,我亲眼看着ICC从“高铁终点那座摩天楼”变成企业抢着入驻的核心地标,也见证了周边原本冷清的街道逐渐被咖啡馆、共享办公空间和跨境服务中心填满。现在再谈它的未来,已经不能只盯着租金回报率了,得把眼光放得更远——比如大湾区一体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西九龙这几年的变化太明显了。政府推动的文化艺术区让M+博物馆和戏曲中心成了新打卡点,但这背后其实是整片土地价值的重塑。以前人们觉得中环才是真正的CBD,但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区域总部往西九龙搬。为什么?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新规划留足了弹性空间。ICC所在的Union Square项目本身就是集写字楼、住宅、商场、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复合体,而最新一轮城市更新计划还在继续加码。听说未来几年会展区要扩建,配套会议中心也会升级,这意味着更多国际级商务活动会落地于此。对我们这些在附近工作的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客户来访变多了,连楼下咖啡厅都能听见不同语种的谈判声。
更关键的是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ICC离高铁西九龙站只有两分钟步行距离,这意味着从深圳北出发不到二十分钟就能进办公室。上周我和深圳团队开会,他们早上九点上车,九点半已经在我们会议室坐定了。这种通勤效率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现在内地企业出海、港企北上都讲究“无缝对接”,而ICC恰好卡在这个交汇点上。我已经注意到不少科技公司和律所专门挑选这里的办公室,就是为了方便两边跑。有个做跨境支付的朋友说,他们选址时算了笔账:每节省一小时沟通时间,每年就能多接三个大项目。听起来夸张,但在这个节奏里,时间真的就是利润。
再说说建筑本身的生命力。很多人以为超高层写字楼拼的是地段和视野,其实真正决定长期价值的是运营模式和技术投入。ICC这几年悄悄做了不少升级,比如全面部署智能门禁系统、优化电梯调度算法、引入AI能耗管理平台。我去物业参观过一次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各楼层用电量、空调负荷甚至人流密度。他们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真正在降低运维成本的同时提升租户体验。有家公司因为服务器对温度敏感,特别要求独立温控,结果物业用楼宇自控系统精准调到了±0.5℃的稳定区间。这种能力,在十年前的老楼里几乎不可能实现。
还有环保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扎实。ICC早就拿到了LEED金级认证,但并没有停步。去年外立面完成了一轮光伏玻璃测试,虽然面积不大,但证明他们在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路径。另外垃圾分类和水资源回收系统也在持续优化,听说下一阶段目标是实现30%的非饮用水循环利用。这些细节可能不会立刻反映在租金上,但在ESG投资越来越主流的今天,绿色资质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我认识的一位基金投资人就明确说过:“现在看写字楼资产,第一眼看碳足迹数据。” 谁能在可持续发展上走在前面,谁就更容易拿到低成本资金支持。
说到投资价值,我觉得不能只看当下租金收益。ICC的优势在于它处在“成长进行时”。相比中环那些接近饱和的甲级写字楼,这里的增值空间更大。过去五年租金年均涨幅超过6%,空置率却一直维持在5%以下,说明市场需求是实打实的。而且由于土地稀缺,西九龙几乎不会再有同等体量的新项目出现,这就形成了天然壁垒。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持有这样一座兼具稀缺性、功能性与战略位置的资产,相当于握有一张通往大湾区核心圈的长期门票。
我自己经常跟朋友说,如果你要选一个既能享受当下便利又能分享未来红利的地方办公或投资,ICC可能是目前最稳妥的选择之一。它不像某些新兴园区还停留在蓝图阶段,也不像老牌商圈面临更新困境,而是正处在一个黄金上升期。每天清晨看着阳光照进大堂,电梯井里传来规律的提示音,你会感觉到这座建筑是有呼吸的,它承载的不只是几百家企业,更是一整套正在成型的城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