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契税是什么意思?买房必看的契税详解,轻松搞懂怎么交、交多少、如何省税

契税是什么意思?买房必看的契税详解,轻松搞懂怎么交、交多少、如何省税

admin
admin管理员

说到买房,很多人最关心的除了房价,就是各种税费了。其中,“契税”这个词几乎在每笔房产交易中都会被提起,但你真的清楚契税是什么意思吗?我第一次准备买房时,听到中介说“这个房子总价200万,契税大概要交3万左右”,我当时就懵了——这钱为什么非交不可?它到底算什么性质的费用?后来才明白,契税不是开发商收的,也不是银行收的,而是国家规定的法定税收,跟房产过户直接挂钩。不交契税,房产证都拿不到手。

契税是什么意思?买房必看的契税详解,轻松搞懂怎么交、交多少、如何省税  第1张

其实,契税没那么神秘,简单来说,它就是在土地、房屋权属发生转移时,由承受方也就是买家缴纳的一种税。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二手房,只要你是接手这套房子的新主人,基本都绕不开它。这个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法律上有明文规定,不是哪个部门临时加的门槛。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能帮我们避免踩坑,还能在关键时刻省下一笔不小的钱。

契税的定义与法律依据

契税全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属于财产类税收的一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第一条的规定,凡是因买卖、赠与、交换、投资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依法缴纳契税。这里的关键词是“承受方”——也就是说,谁拿到房子,谁就得交这笔税。举个例子,你从别人手里买了一套房,你是产权新主人,那你就是纳税人;如果是父母把房子过给你,哪怕没花钱,你也算是“承受方”,一般情况下也得缴契税。

这部法律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取代了过去执行多年的暂行条例,让整个征收过程更加规范透明。以前有些地方政策模糊,现在全国统一立法,各地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税率,但基本原则和框架都一致了。比如税务机关必须依据合同价格或评估价来核定计税依据,不能随意加码。我自己去办房产过户的时候,窗口工作人员就明确告诉我:“我们现在全部按契税法执行,系统自动计算,不会有偏差。”这种法治化的管理方式,确实让人更安心。

契税的征收对象与适用范围

那到底哪些情况需要交契税呢?最常见的当然是商品房买卖。只要你签了购房合同,付了房款,准备把房子登记到自己名下,那就属于征税范围。不仅限于住宅,商铺、写字楼、车位这些不动产只要涉及权属转移,也都适用。我记得朋友买了一个小区里的储藏室,本来以为金额小不会管,结果办理产权时被告知也要交契税,税率还跟二手房一样,当时还挺意外。

除此之外,房屋赠与和继承也算在内。比如父母把名下的房子无偿送给你,虽然没花一分钱,但因为产权变了,你作为受赠人就要承担契税。不过这里有个例外:直系亲属之间的继承通常免征契税,但赠与不行。还有像以房抵债、法院拍卖房产、企业合并分立导致的房产划转等情况,也都属于应税行为。换句话说,只要是不动产权属发生了变动,而且你是那个“得利”的一方,基本都在契税的覆盖范围内。提前搞清楚这些边界,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买房子的时候,总有人说“契税要交几万”,可这钱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是按总价乘个固定比例,后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我朋友去年买了套房,同样面积、同个小区,他交的契税比我亲戚少了一万多,一开始我们都觉得是不是搞错了,结果一问才明白,原来契税不是一刀切,它有一套具体的计算逻辑,还跟房子类型、面积大小、是不是首套房这些因素密切相关。搞清楚这些细节,真的能帮你省下不少钱。

契税怎么计算:公式与实例说明

契税最基础的计算方式其实就一个公式:应纳税额 = 计税依据 × 适用税率。听起来简单,但关键就在于“计税依据”和“税率”这两个部分。计税依据通常是房屋的成交价格,也就是你签在合同上的那个金额。但如果税务部门觉得这个价格明显偏低,比如远低于市场价,他们有权参考当地的评估价来核定,这时候可能就会按更高的数字来收税。

举个真实的例子吧。我表弟去年在二线城市买了人生第一套房,总价180万元,是9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因为是首套房,且面积没超过90平,适用1%的优惠税率。所以他的契税就是180万×1% = 1.8万元。而另一个同事在同一城市买了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虽然是首套,但面积超过了90平,税率变成了1.5%,总价240万的话,契税就是240万×1.5% = 3.6万元。你看,虽然都是首套房,但面积不同,税率跳档,最终差了一倍多。这种差距在房价高的城市会更明显,动辄差出好几万。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买的是二手房,而且原房东持有时间短,或者房子有溢价。这时候税务系统可能会采用“核定价格”而不是合同价作为计税基础。我有个客户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合同写的是300万,但税务评估价定到了330万,最后契税是按330万算的。当时他特别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防止人为做低合同价逃税。所以签合同的时候别光顾着压价,得提前问清楚当地税务是怎么认定计税价的。

房屋类型、面积与契税的关系

很多人以为所有住房的契税都一样,其实不然。不同类型的房子,税率差别很大。最常见的住宅类房产享受政策倾斜,尤其是家庭首套自住房,能拿到最低税率。但如果你买的是商铺、写字楼或者公寓这类非住宅性质的房产,那统一按3%的税率征收,没有优惠政策。我一个朋友当初图便宜买了套商住两用的LOFT,总价不到百万,结果契税交了将近3万,就是因为属于非住宅范畴,没法享受住宅的低税率。

契税是什么意思?买房必看的契税详解,轻松搞懂怎么交、交多少、如何省税  第2张

再说面积的影响。这个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执行差异化税率的城市。一般来说,90平方米是个分水岭。90平以下的首套房,多数地方执行1%;90平以上,哪怕只多出一平米,税率就涨到1.5%。有些人为了省钱,专门挑刚好卡在90平以内的户型,就是为了守住这个“黄金面积线”。我自己看房时就有中介提醒:“这套89.8平的设计很紧凑,你要不要考虑一下?比90平以上的划算多了。”当时还不懂,现在明白了,省下的不只是契税,还有未来转手时的各种税费成本。

另外,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也有区别。一些大城市对“普通住宅”有明确标准,比如容积率、单价、总价上限等。如果房子被划为“非普通住宅”,即使你是首套,税率也可能直接跳到3%甚至更高。北京、上海就有这样的规定,一套房子稍微大一点或位置好一点,就可能跨过这条线,导致契税大幅增加。所以说,选房不能只看户型和装修,还得研究背后的政策规则,不然容易吃暗亏。

买完房最让人头疼的不是装修,而是交税。我当初拿到房产合同后第一反应就是:“这契税到底按多少收?”问了一圈中介、朋友,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1%,有人说3%,还有人说看是不是二套房。后来我才搞明白,契税税率根本不是一个固定数字,它跟你是第几次买房、房子有多大、在哪个城市,全都挂钩。尤其是这几年政策调整频繁,很多人还在用老标准算账,结果一到窗口才发现要多掏好几万。

首套房、二套房的契税税率差异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执行的是差别化契税政策,核心逻辑很简单:支持刚需,抑制炒房。也就是说,你买的是首套房,税率低;要是已经有一套了再来买,那就贵一点。这个差别可不是小数目,动辄差出几万甚至十几万。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首套房且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的,契税只要1%。这是我表弟去年刚享受过的优惠,总价180万的房子,只交了1.8万契税,压力小了不少。但如果面积超过90平,哪怕只是首套,税率就跳到1.5%。同样是180万的房子,得多交9000块。而如果你名下已经有房,再买第二套,不管大小,最低都是1%起征,普遍是2%或3%。我同事前阵子换了套学区房,虽然原房卖掉了,但因为系统记录显示他曾经有过房产,新买的这套还是被认定为二套房,面积又大,最后按3%交的契税,整整比首套多花了6万多。

更关键的是,很多地方对“家庭”单位进行核查,不只是看你个人名下有没有房,还会查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所以有些人以为自己是首套,结果办手续时被告知名下有共有产权房或者配偶名下有房,直接被划成二套,当场傻眼。建议大家在签合同之前,先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拉个查询单,确认清楚自己的购房资格和税率档次,别等到交钱那天才后悔。

不同城市契税政策的差异化规定

你以为全国都一个标准?那可太天真了。虽然国家出了指导性政策,但具体怎么执行,还得看地方。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规则能差出一大截,甚至同一个省内,不同城市的操作方式都不一样。

比如在北京、上海这种高房价城市,除了看套数和面积,还要判断是不是“普通住宅”。只有同时满足建筑面积不超过140㎡、容积率1.0以上、成交价低于区域指导价一定比例的房子,才算普通住宅。一旦超标,哪怕你是首套,税率也可能直接上浮到3%甚至更高。我有个朋友在上海买了套内环的老洋房,虽然总价没超太多,但单价太高,被划成了非普通住宅,二套房身份叠加高税率,契税交了将近15万,心都在滴血。

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为了刺激楼市,政策反而更宽松。有的地方明确写着“首套住房无论面积大小,统一按1%征收”,这就省心多了。还有些城市推出了阶段性优惠,比如2023年到2024年期间,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家庭给予契税减半补贴,相当于变相打了五折。这类政策通常不会全国宣传,得靠你自己打听或者咨询当地住建局。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城市实行“认房不认贷”之后,只要你名下无房,哪怕有过贷款记录,也能按首套房缴税。这对我一个外地工作的朋友简直是福音——他在老家有笔已结清的房贷,但在现居城市无房,顺利按首套1.5%交了税。所以说,千万别凭经验办事,每个城市的口径不一样,最好提前打个电话问问税务局,或者让中介提供最新的政策文件截图,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办完房产交易最怕什么?不是签合同,不是过户,而是到了税务局门口才发现材料不全、流程不懂,排了两小时队却被告知“明天再来”。我第一次去交契税就是这种情况——带了身份证和合同,觉得齐活了,结果窗口工作人员一句“购房资格证明呢?家庭住房情况查询单呢?”直接把我问懵了。后来才知道,契税缴纳远不只是“交钱”这么简单,时间、地点、材料、顺序,每一步都得踩准点,不然耽误的不仅是钱,还有后续办证、落户、孩子上学这些大事。

办理契税的时间与地点

很多人以为买了房就能慢慢办手续,其实不然。契税必须在签订购房合同后的90天内完成申报缴纳,超过期限可能会被征收滞纳金,虽然目前多数城市执行比较宽松,但政策随时可能收紧,拖得越久风险越大。我邻居就是因为忙着装修忘了办税,半年后想提取公积金才发现契税没交,补缴时不仅流程复杂,还差点影响了贷款结清进度。

办理地点一般是房屋所在地的不动产登记中心或政务服务中心的税务窗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一窗受理”,也就是缴税和过户可以一起办,不用跑两个地方。像我在的城市,新房由开发商统一收集资料集中办理,省心不少;但二手房就得买卖双方亲自到场,尤其是涉及减免政策的,更要当面核验身份和婚姻状况。建议提前通过当地政务服务网或拨打12366税务热线确认具体地址和办公时间,避免白跑一趟。有些区县的税务窗口每周只开放几天,错过就得等下周。

更聪明的做法是,趁着办理网签或者银行贷款的时候,顺便把契税的事问清楚。中介通常会提醒你时间节点,但别完全依赖他们,毕竟他们的重点是促成交易。我自己现在养成习惯:只要签完购房合同,当天就在手机日历上设三个提醒——第30天查材料、第60天预约、第80天准备前往办理,稳稳当当,心里不慌。

所需材料及常见问题解答

别小看那一叠纸,少一张就可能让你打道回府。一般来说,缴纳契税需要准备以下几样东西:购房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购房合同(备案版)、不动产权属证明(新房是预售许可证复印件,二手房是原房产证)、购房发票或全款收据、户口本和婚姻证明(已婚要带结婚证,离异要提供离婚证或判决书),还有一项特别关键——家庭住房情况查询单,这个得提前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拉出来,证明你家名下有几套房,直接决定税率档次。

我朋友就栽在这个查询单上。他和妻子户口分开,以为自己名下无房就是首套,结果系统里显示配偶名下有一套共有产权房,最后按二套房交了3%的税,多花了四万多。所以一定要以“家庭为单位”去查,夫妻双方都要查,有孩子的也得确认是否共有人。另外,如果是单身人士,部分地区要求提供单身声明并签字按手印,不能口头承诺。

还有一个高频问题是:“能不能委托别人代办?”答案是可以,但要有正规委托书并公证,尤其涉及夫妻共有财产的情况。我表姐产后不便出门,就找了亲戚代缴,提前在公证处花了一百多块做了委托公证,顺利办下来。不过现在很多地方支持线上办理了,比如登录“电子税务局”APP,上传资料、在线核税、扫码付款,全程不用见面。我试过一次,从提交到出完税凭证,不到48小时,比线下快多了。当然,首次购房或情况复杂的,还是建议现场办理,有问题能当场解决。

最实用的小贴士:所有材料尽量多复印一份自留,税务窗口出具的完税证明一定要保管好,这是将来办理房产证、出售房屋、甚至子女入学的重要依据。丢了补办很麻烦,有的地方要登报声明,费时又费钱。

说到契税,很多人只关心“我要交多少”,却忽略了其实自己可能根本不用交,或者能少交一大笔。我表弟去年买房就碰上了好事——买的是90平以下的首套房,单价也没超标,最后按1%的优惠税率算下来,比二套房省了将近五万块。他当时还不信,反复问我:“真有这么便宜?”其实这不是运气,而是国家为了支持刚需住房推出的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只要你符合条件,这笔钱就能光明正大地省下来。

个人购买住房的税收减免政策

现在对首次购房的家庭,尤其是买小户型的,国家给的力度真的不小。如果你买的房子是家庭名下唯一一套,并且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那契税直接按1%收。这是我身边朋友最常享受的一条政策。有个同事在二线城市买了套87平的二手房,总价180万,按正常3%要交5.4万,但因为是首套且面积达标,只交了1.8万,等于白捡一辆车。关键点在于“家庭为单位”和“唯一住房”,不是你自己没房就行,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名下的也得清清楚楚。

如果房子稍微大一点,超过90平但还在144平以内,首套房税率是1.5%。虽然比1%高了些,但相比非首套动不动2%、3%还是划算多了。我姐夫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家三口人,孩子刚上小学,想换个学区房,买了套110平的,总价300多万,按1.5%交契税,比按二套房算省了六万多。这笔钱拿来装修都不够补瓷砖差价的,谁不想要?

至于二套房,也不是一刀切地全按最高档走。只要面积不超过90平,还能享受1%的优惠税率;超过90平才按2%执行。这其实是鼓励改善型需求的一种方式。我邻居两口子原本住着老破小,孩子出生后实在挤不下,卖了旧房换了个新小区的大两居,虽然算二套,但因为面积刚好卡在89平,照样按1%缴税,省了一万多。所以说,别一听“二套房”就觉得没戏,得看具体条件。

这些政策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适用,尤其是普通住宅标准明确的地方。但也要注意,有些一线城市或房价较高的区域会有额外认定标准,比如容积率、单价上限等,会影响是否属于“普通住宅”。一旦被划成非普通住宅,哪怕你是首套,也可能无法享受最低税率。所以签合同前最好先查一下当地住建部门发布的普通住宅目录,做到心中有数。

继承、赠与等非交易情形下的契税规定

除了买卖,还有些情况也会涉及房产过户,比如父母把房子留给孩子,或者亲戚之间互相赠送。这时候很多人以为“没花钱就不交税”,其实不然。继承是个例外——如果是法定继承人(比如配偶、子女、父母)继承房产,是免征契税的。我姑妈去年父亲去世后办房产过户,带着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和遗嘱去窗口,工作人员核实后说不用交契税,她当场松了口气。不过要注意,如果不是法定继承人,比如孙子孙女、兄弟姐妹,哪怕是亲的,也算受赠行为,就要按规定缴3%的契税。

说到赠与,只要是无偿转移产权,哪怕是一家人之间,原则上都要交契税。我堂哥就把自己名下一套房送给了侄子读书用,虽然是亲情馈赠,但税务系统认的是“无对价转让”,必须按评估价缴税。那套房市价200万,他交了6万契税,心疼了好一阵。但他也承认,这是法律规定的,没办法绕开。更麻烦的是,这种赠与房将来再出售时,个税计算会更复杂,很可能没法享受满五唯一免个税的优惠,后续成本更高。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夫妻之间的房产加名或更名。结婚期间,无论是一方把名字加上去,还是把房子全转给另一方,都不需要交契税。这条政策从2018年就开始实施了,就是为了避免增加家庭负担。我一个朋友婚前买的房,婚后老婆非要加名字,中介说要去缴税,结果他们跑到税务局一问,拿出结婚证就行,一分钱不用花。但如果是离婚后重新分割财产,那就得看协议或判决书内容,一般也不征契税,前提是属于共有产权的合理分配。

总之,契税不是所有过户都要交,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交。搞清楚自己属于哪种情形,提前准备好证明材料,才能既合规又省钱。很多人吃亏就吃在“我以为”,结果多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多问一句、多查一次。毕竟房子是大事,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最新文章